您的位置:首页 >> 县区动态 >> 正文
濮阳县加强化工科技创新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中共濮阳市委营商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3-5 11:47:48  浏览次数:189次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做大做强化工产业,濮阳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设一流创新平台,投资1.5亿元高标准建设濮阳市绿色化工公共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在成功创建“濮阳市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和“濮阳市绿色化工合成及新材料中试基地”的基础上,获批“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一、致力三个聚焦,攻坚“卡脖子”技术

该研发中心由濮阳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和蔚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涵盖研发大楼、中试基地、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配备有20个高标准实验室、268套实验分析设备、2800平方米的中试车间,建成一套年产6万吨二硫化碳和5万吨硫化氢装置工程。

中心通过汇聚行业知名院校、搭建中试基地产品培育平台,聚焦行业“共性”卡脖子技术研究,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发展汇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聚焦解决本地中小微企业在科研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大幅减少科研投资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聚焦我省化工产业,凝练一流科研课题,引进转化一批先进技术成果,孵化一批创新型企业,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三是聚焦引育并举,引进高端人才、培养青年人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打造行业智库,促进濮阳市专用化学产品和化工新材料集聚、集群和高质量发展。

目前,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已列入工信部《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指南》的“橡胶促进剂M微化工连续流生产技术”,使综合回收率提高了5%、反应时间缩短50%、装置体积缩小67%、能耗降低60%。与清华大学骆广生教授创新团队开展的“微型化无尾气排放双氧水本质安全生产技术开发”项目,被列入工信部第一批《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与大连理工彭孝军院士创新团队开展的含氟聚酰亚胺中试,已取得关键性进展,将为柔性显示、5G通信提供关键材料,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

二、致力人才引育,产学研用有效贯通

研发中心坚持以人才为引领,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招引技术团队,开展技术研发、中试放大、产业转化,打通“实验室技术孵化→中试技术规模化→新技术产业化→成套技术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攻克解决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

目前,研发中心已成功引进清华大学、大连理工等4个科研创新团队,组建了微化工联合实验室、先进润滑材料联合实验室等5个联合实验室,柔性引进大连理工大学彭孝军院士、清华大学骆广生教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李久盛研究员、合肥工业大学冯乙巳教授为技术带头人的科研高层次人才90余人,开展绿色化工技术和关键装备的研发中试活动,成功孵化项目7个,实现应用研究“从1到100”的跨越。

三、致力创新运营,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坚持科技创新与运营模式创新作为两大引擎,为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一是凝练政企合作的“结晶”,研发中心开拓性地采用“投管分离、市场化运营”模式,成立中科运营公司,实现对入驻科研项目团队及中试项目规范化、多元化的管理服务。二是引进中科院李久盛等5个技术团队,统筹负责研发课题及中试项目管理,对关键领域、优势领域、新兴领域进行科技创新产业化。三是与河南省投资集团合作设立科创基金,为打造省级中试基地提供金融扶持,创新“政、产、学、研、金、服”六位一体的科技服务模式,切实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研发中心今年争取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力争2025年,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10个以上,攻克5项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突破行业关键技术30项以上,转化新技术、形成新成果20项以上,培育创新型企业10家以上,培育1—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建设现代化濮阳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 您是第位访客 <<<<<<<<<<<<<<<<<<<<<<<<<<<<<<<<<<<<
CopyRight © 2019-2025 pydc.gov.cn | 中共濮阳市委营商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人民路158号 邮编:457000 电话:0393-6667008 邮箱:pysdcj163.com
本站图片及文字(转载内容除外)归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复制!
备案编号:豫ICP备15033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