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华龙区紧紧抓住濮阳市“七城二奖”创建机遇,把社区建设做为服务管理城市的重要载体,围绕“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以打造“经济繁荣、文化先进、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社会和谐”的精品社区为目标,狠抓基础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服务体系,开创了“困难群体得到关爱,下岗职工得到实惠,辖区居民和辖区单位享受平安”的社区管理新局面,先后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河南省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县区”等荣誉称号。
一、广泛融资,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行“七个一”多元融资模式,即:市、区两级财政投入一部分,驻社区单位赞助一部分,开发商无偿提供一部分,星光计划拿出一部分,政策优惠减免一部分,施工单位贡献一部分,包社区的有关单位捐助一部分。近年来,共协调建设资金1200万元,居委会新增用地面积3800㎡,新建或购置办公用房2400㎡,新建面积200㎡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8个,规划建成“六室一校一场”建筑面积上千平方米的社区管理服务站28个。目前全区办公用房及活动场地在300平方米以上的一类社区有40个;办公用房及活动场地在100平方米以上的二类社区有16个。
二、明确职责,建立社区管理新型体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要求,明确社区自治权、协管权与监督权。一是理顺社区居委会与小区物业管理、辖区单位的关系,明确居委会在社区中的主导地位和法定的管理、服务和协调职能。二是明确区、街道、居委会的职责,构筑“一级政府、二级管理、三级落实”的管理框架。三是按照“权随责走”的原则,坚持属地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明确了居委会11项管理权限,将政府承担的户籍办理、征兵、计划生育、入学入托等证明手续职能下放到社区去办,有效解决了社区“管事没权”的问题。四是成立便民利民服务大厅(站),结合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计划生育、优抚救助、劳动保障、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具体事务,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
三、全面动员,探索社区共驻共建模式。坚持共驻共建原则,多渠道开展创建活动,着力让社区居民共享共驻共建成果。一是以宣传教育引路,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引导市民增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意识,形成各方面主动参与、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道德“五进社区”活动,推进社区文化、法律及精神文明建设,全区共建立居民文化休闲中心110个,社区文化活动站126个,组建各类老年人门球队、秧歌队等队伍139支,先后成立了书法、象棋、养鸟、木兰扇、太极拳等协会组织432个。三是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或联席会议,明确区、街道、居委会以及驻区单位等四级社区建设主体,协调整合社区资源,实现了服务设施由封闭运行向社区开放的转变,自主经营向社区联办的转变,激励引导社区单位自觉参与社区建设,主动开展争先创优。四是建立健全一套共建机制,促街道与驻区单位在社区建设上目标一致,利益一致,形成互惠互利、互帮互助的新型社区关系。
四、强化服务,打造社区人居生活环境。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积极推行六个方面的特色服务:开展物流配送、家电维修、钟点工、信息中介等32项家政服务;开展技能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社区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再就业服务;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服务;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社区治安防范服务;组建社区卫生保洁队,开展社区环卫服务;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辖区党员与下岗职工、残疾人、特困家庭结对子扶贫帮困工程,对辖区孤寡老人、困难家庭实行上门服务等。二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该区建有卫生服务中心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7个,覆盖面达100%,初步实现了社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康复在社区”。 三是组织成立了垃圾清运、消杀消毒等160多支队伍,严格落实全天保洁、垃圾袋装化、日产日清等卫生制度,保证了社区环境整洁、秩序井然。四是在社区居委会设立了警务室,促成了“四位一体”的社区治安大联防格局。